航天二小的同學們觀摩人工智能分揀垃圾
在大件垃圾拆分中心看如何粉碎垃圾,在戶外把大山變成一所學校、用畫筆記下秋天的模樣,體驗活字印刷、鉆木取火……近日,我市多所學校帶學生走出校園,開啟“沉浸式”學習模式。
實地觀摩 學習垃圾分類知識
“丟棄的垃圾最后去了哪里?”“如何保障垃圾分類后續工作?”“大件垃圾如何拆分?可回收物如何分揀?”……日前,西安航天城第二小學的孩子們在老師帶領下,前往航天基地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,實地參觀生活垃圾處置各個環節,學習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。
“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!”活動開始,工作人員為同學們播放了垃圾分類的宣傳視頻,并向大家詳細講解了垃圾的危害、分類方法,垃圾分類后的去向以及各類垃圾對應的處置方式。帶著剛剛學到的知識,孩子們走進了大件垃圾拆分中心及可回收物分揀中心,開始了實地觀摩學習。
孩子們現場參觀了大件垃圾和可回收物破碎、壓縮、分揀、篩選、分類以及打包的過程,紛紛發出感慨,“原來大件物品是這樣粉碎的!”“人工智能分揀太‘聰明了’”……
“廚余垃圾經過分揀、壓碎、脫水、固液分離、發酵降解……”在滲濾液處理區,航天二小六年級三班的康懿赫同學將自己學到的知識記錄在本子上。他告訴記者,這樣沉浸式的學習,能夠更加直接地指導自己將垃圾分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。“我也會積極地去影響周圍的人!”
公園山野 赴一場秋天的約會
高大的銀杏樹掛滿了金色的小扇子,籬笆邊的一片玉米地野趣橫生……航天四小“名校+”的孩子們走進長安公園,在老師的指導下,把秋天畫在紙上。
“不拘形式的寫生活動,使每一個孩子都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,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組織信息,用自己的方式去學習,比在一種說教的方式下學習更積極有效。”帶隊老師由衷地說,這種生活的體驗、與自然的交流也就成了孩子們“心像”的豐富源泉。
西安曲江康橋學校的同學們也走出課堂,與大自然親密接觸,感受溫柔澄凈的天空和秋天幸福的色彩。
從柏油路到山間小徑,9km,累計拔高600米,康橋學子穿越土門峪蛟峪,一步一步完成屬于他們的挑戰。熱湯、水果、火腿腸、面包、堅果……孩子們自己動手,用豐富多樣的食物補充能量。
記者了解到,這次穿越是G6筑夢康橋·圓夢秦嶺之巔菁英課程的第二次行前訓練。學校把山變成了一所學校,同學們向山前行,不僅練就強健的體魄,更是鑄就了堅定的信仰。
對話歷史 傳承中華文化
在六藝坊,老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,給長安區第五小學的孩子們從歷史文獻的小故事里,尋覓到歷史長河中鮮活的匠人身影,把活字印刷術立體呈現在他們眼前。
在體驗活字印刷的環節,孩子們完整體驗了活字印刷的所有工序,包括選字、排版、刷墨、覆紙、拓印等。“活字印刷終于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,而是真正地‘活’了起來。”體驗完活字印刷的獨特魅力,孩子們興奮地說。
在半坡博物館,西安市鳳景小學的孩子們“陶醉六千年”。“成功啦!成功啦!”人群中傳出陣陣歡呼。純天然、未加任何助燃材料的木料和火絨,在同學們的通力協作下,摩擦生熱,鉆出一把把勝利之火。“以前只是聽說鉆木取火,今天我們也做到了!”
在出土文物展廳,講解員讓孩子們詳細了解了6000年前半坡先民們的生活與生產情況,包括母系時期的勞動分工、婚姻關系、房屋構造、陶器工藝、生活器具、喪葬儀式等文化習俗,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智慧讓同學們驚嘆不已,大家認真聆聽,時不時提筆記錄,
“就在眼前,了解如何處理生活垃圾,讓我更直觀地學到了不少知識,回去要和爸爸媽媽分享。” “在山上邁出的每一步,都有我的堅持,還有同伴的鼓勵。”“古人太智慧了!”……每一次走出校園,孩子們都有不一樣的收獲。在孩子們眼中,這樣的學習體驗格外美好。
文/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王佳玥 孫瑛 圖/學校提供
本網原創,未經許可,不得轉載。【注:凡注明“來源:XXX(非陜西教育信息網 snedunews.cn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;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郵箱:553916702@qq.com】
必看
18 / 05月
07 / 06月
18 / 05月
09 / 06月
08 / 06月
07 / 06月
08 / 06月
17 / 05月
24 / 05月
16 / 04月
07 / 06月
25 / 04月
視頻
原創
標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