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西安市灞橋區狄寨街道鯨魚溝東車村蜿蜒的老巷里,屈家鐵匠鋪的爐火已燃燒了90余年。74歲的鐵匠屈希望繼承著三代人的衣缽,以一柄鐵錘、一爐旺火,將傳統鍛造技藝鍛造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用三代人的堅守詮釋著“東方工匠精神”的深刻內涵。
屈家鐵匠鋪的墻上,十八般兵器寒光凜冽,鋤頭、鐮刀等農耕工具整齊羅列。作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,屈希望不僅熟練掌握傳統農具的鍛造工藝,更癡迷于復原古代兵器。為還原十八般兵器的形制與神韻,他查閱古籍、走訪老匠人,反復試驗淬火、鍛打的火候。“每一道紋路、每一次錘擊都要對得起老祖宗的手藝。”屈希望擦拭著一柄長槍,眼中閃爍著匠人特有的執著。如今,他復原的兵器不僅成為傳統文化展示的亮點,更吸引了眾多武術愛好者和收藏家的關注。
在機械化浪潮沖擊傳統手工藝的今天,屈希望始終堅持手工鍛造。“機器造出的是冰冷的工具,手工打制的農具卻帶著溫度,更懂土地的脾氣。”他說,為了讓老手藝后繼有人,他收徒傳藝,如今四個徒弟中有本村青年,也有慕名而來的外鄉人。“打鐵先要打磨心性,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匠心。”屈希望在飛濺的火星中教導徒弟,從選料、加熱到鍛打、淬火,每一個環節都言傳身教,將三代人的經驗與智慧融入其中。
近年來,屈希望的鐵匠鋪不僅是鄉村記憶的守望者,更成為文化交流的橋梁。來自法國、德國的國際友人曾慕名探訪,在叮叮當當的打鐵聲中感受中國傳統工匠的執著。一位德國工業設計師在體驗后感慨:“屈師傅的技藝讓我看到,真正的工匠精神是跨越國界的語言,它關乎對細節的極致追求,對傳統的敬畏之心。”
如今,屈希望正著手整理家族三代人的鍛造技藝,計劃出版一本圖文并茂的手工藝圖譜。他還開設了非遺體驗工坊,讓更多人親手感受鐵與火的藝術。“老祖宗留下的手藝不能在我們這代斷了根。”屈希望說,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,讓省級非遺煥發新的活力,讓東方工匠精神在新時代繼續綻放光芒。
在東車村的晨昏交替中,屈家鐵匠鋪的爐火依舊旺盛。這里鍛造的不僅是鐵器,更是對傳統的堅守、對匠心的傳承,以及一個手藝人用畢生時光書寫的文化傳奇。
(總監 文峰 編輯 胡靜 喬亮 幽蘭)